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医学可视化专业委员会
王慧涵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
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获得血液学硕士及博士学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博士交流。2013.3-2014.12 于美国癌症治疗排名第一的MD Anderson 癌症中心,骨髓瘤淋巴瘤科做访问学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多篇SCI收录论文。
主页
研究方向
成果
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获得血液学硕士及博士学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博士交流。2013.3-2014.12 于美国癌症治疗排名第一的MD Anderson 癌症中心,骨髓瘤淋巴瘤科做访问学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多篇SCI收录论文。担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骨髓瘤与浆细胞疾病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中国少见浆细胞病协作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中国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工作组副组长;辽宁省医学会血液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血液分会第九,十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致力于研究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等少见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并擅长骨髓瘤淋巴瘤等常见血液疾病的系统治疗。应用Car-T细胞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技术治疗淋巴瘤骨髓瘤方面有丰富经验。
致力于研究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等少见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
1.人工智能在血液疾病,特别是罕见病中的应用。我们成功利用常规检验指标建立骨髓瘤筛查人工智能模型,发表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构建人工智能模型进行心脏淀粉样变性的预后及疗效评估模型。并利用全国多中心大数据,对于罕见病淀粉样变性进行人工智能早期筛查模型建立, 申请发明专利申请1项,并计划于2022年进行转化及推广。另外对于影像辅助血液病诊断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中。对于医工交叉结合,人工智能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应用,我们目前处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地位。 2.淋巴系统肿瘤(淋巴瘤及骨髓瘤)的发病及耐药机制研究。 在全美排名第一的美国MD Aderson癌症中心学习近两年,从多发性骨髓瘤的耐药相关机制研究。发现了MUC20在骨髓瘤及淋巴瘤中耐药的作用,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相关论文2篇,并申请发明专利1项,另外以共同作者发表了Leukemia , Cancer Cell等文章多篇。回国后继续从事淋巴浆细胞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发表临床及机制相关论文多篇。参与了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实验,并对Car-T细胞等免疫治疗有经验。担任国内抗癌协会浆细胞疾病学组委员,巨球蛋白血症工作组副组长等职务。淋巴及浆细胞疾病的诊治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3.白血病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研究。硕士及博士期间,师从刘卓刚教授,从事白血病干细胞的相关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白血病相关SCI论文3篇。设计并发起白血病治疗临床实验多项。

生物医学可视化平台依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和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医学可视化专业委员会资源,搭建的针对医学可视化领域的专家平台,发挥专委会专家优势,打造“科普专家库”,从而实现探索更前沿视觉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学科交流,加快成果转化,提升医疗行业整体创新水平,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服务健康中国。